原创 知沪者 沪申故事
读上海点
沪申故事
上海方言里,很多坏人坏事都有“三”字参与的份,譬如瘪三、拉三、盎三等等,究其原因,还是上海开埠后的“洋泾浜英文”惹的祸。
1884年,上海的马路上出现了印度巡捕,这些人来自英国殖民地,按理说,他们的身份比租界里的华人低,但是,工部局招他们来管理马路,就仗势欺人,成天乱舞警棍,吆五喝六,上海人吃足了苦头。
左二,右二为印度巡捕
印度巡捕只会英语,不懂上海话,呵斥市民时也经常说不清楚意思,只好反复讲“I say” (我说)作为语音停顿。
上海人见他们老是“I say、I say”的,又包裹着红头巾,就洋泾浜地称呼他们“红头阿三”,暗藏嘲噱和鄙视。
“红头阿三”
从此,“三”字好像结交了黑道,一直在上海的公共租界里沉沦下去。
租界里,乞丐讨饭都“洋泾浜”,说“beg sir”(先生,给点吧),被人们鄙称为“瘪三”。
乞讨中的乞丐
外国人将一些不检点或卖淫的女孩叫lassie(姑娘),上海人就叫做“拉三”。
“拉三”
还有商家“大甩卖”的英文广告写着“on sale”(大甩卖),精明的上海人知道甩卖的大多是蹩脚的货色,由此而“洋泾浜”,将不入眼的贱货、下作行为统统讲做“盎三”的人、“盎三”的事。
做生意讲究“发”(八),做事情追求“十全十美”,“三”不如“八”和“十”幸运,经常被人嘲讽、唾骂“十三”(傻笨或轻浮)、“小三”(婚外插足者),“三”还经常被人们用来打包坏人。
比如旧上海黑道老大不少,上海人偏偏喜欢挑出黄金荣、杜月笙和张啸林三人,打包成“上海黑帮三大亨”。
“三”字是被堕落了,无论“老三老四”(摆架子)还是“不三不四”(不正派),都有它的份。
过去,家里孩子多,上海人叫老大老二“阿大(发‘度’音)阿二(发‘尼’音)”,第三个小孩叫起来有些纠结,叫“阿三”会联想到“红头阿三”,改叫“老三”还是有点贬义,上海有称呼某些人“老三”暗示鄙视的习俗。
上世纪三十年代,上海有个盛文颐,他是盛宣怀的侄子,出身偏房,因为他品行不端,当过汉奸,上海人将他排行为“盛老三”。
-
原标题:《上海人亏待了“三”字?》
阅读原文